•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教育综合

他们得了“本科生诺贝尔奖”,6个问题深入“学神们”的世界

时间:2017/12/11 15:14:56   作者:王小语   来源:海峡教育网   阅读:537   评论:0

他们得了“本科生诺贝尔奖”,6个问题深入“学神们”的世界

  评委和2017年度的中国罗德学者候选人们

  ........................................

  上周末,经过一天的最终面试,被誉为“全球本科生诺贝尔奖”的罗德奖学金决出了2017年度的四位中国罗德学者。他们会获得大约5万英镑的奖学金,在牛津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而我也作为终选委员会成员之一,有幸第三年参加了罗德学者的评选。评选结束后,我的给罗德奖学金的一句话,是这么写的:“这些不到25岁的年轻人,在学业优异的同时,能够看到并选择投入到影响中国和世界未来的大问题中,让我们在现实常有的窘境中看到力量和希望。

  相信大家也很好奇,这4位从网申、线上面试和终面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罗德学者在“华丽丽”的简历之外究竟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今天通过下面的6个问题,来带大家走进他们的世界:

  1. 至今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为什么?

  2.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

  3. 你最受益的习惯是什么?

  4. 你去牛津想学什么,为什么?

  5. 分享一个最尴尬的时刻?

  6. 至今做过的最难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

  我们来看看这些被罗德奖学金“砸中”的他们是如何回答的(下面排序按姓氏)

  1、 曹起曈

他们得了“本科生诺贝尔奖”,6个问题深入“学神们”的世界

  曹起曈正在斯坦福大学求学,同时攻读政治学学士学位和专注计算社会科学的硕士学位

  至今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为什么?

  那一定是《哈利波特》系列的作者J.K.罗琳了。

  虽然我从未有幸与她谋面,但是直到今天我都非常感激她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充实的童年。《哈利波特》的第七部首发之际,当时还在上小学的我迫不及待想看到结局,一夜未眠,第二天一大早就拉着家人在外文书店门口排队,回到家翻着字典把最后一章读完,才心满意足地睡下。

  这套书里有很多故事和细节,都是年长之后随着生活到经历,才愈发体会到其背后的意义。在第二部的结尾,邓布利多校长对哈利说,决定我们是谁的,不仅在于我们的能力,更在于我们的选择。

  能力可以逐步积累,但是正确的选择,必须在认识了自己内心的价值观之后才能做出。同时,一步步迈向自己选择的道路,也就更进一步强化了自身的信念。

  最初开始创作《哈利波特》时,罗琳已经离婚,孤身带着襁褓中的女儿,穷困潦倒,只能蜷于咖啡馆中埋头书写她想像中的那个魔法世界。当然,我们能够知道这些故事,完全是由于幸存者偏差——她的作品大获成功,于是媒体大幅报道她的成长经历。

  这种视角是失焦的——她作品的意义并不在于最后的功成名就,而在于给读者带来的感动 —— 即便是最终未能发表,我也相信她这个创作者兼读者,同样会感动于自己的作品,因为它彰显了想像力可以跨越现实生活的障碍和枷锁,让身处逆境我们思索一种更美好的可能。

  同样,想像力也可以让我们感受到他人的不幸,从而更具同理心地了解社会的其他阶层,为他们思索一种更美好的可能。

  我当选罗德学者之后,有不少学弟学妹说,很受我的成功经历鼓舞,也加深了实践自身理想的决心。

  但我觉得,坚持理想,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在于最后可能实现的成功,因为所有的成功都带有很大程度的偶然性。相反,自己经历的感动和自我认同,认识到自己所做之事的意义,才是支撑着一个人坚守理想的最大动力。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什么?

  应该是学习博弈论的过程了。

  我在大学第三年学习了政治学系博士第一年的博弈论课程。顺带一说,这节课让我深深意识到自己的数学功底非常不扎实,于是只好时常熬夜到凌晨三四点拼命弥补之前欠下的债。

  后来我一直建议,任何对于社会科学感兴趣,想要更好地理解社会和政治现象的同学,首先都要把数学学好,因为数学给我们提供了一套非常强大的逻辑和建模工具,可以把复杂的社会问题分解成一个个较为简单的小问题,分而治之,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

  但是博弈论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影响当然不在于此,而在于让我意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偏好,因而每个人的效用函数是不一样的。之前我一直很好奇,如果按照经济学的假设,每个人都自私自利,如何解释社会上关心他人的行为和现象。

  其实自利与利他并不矛盾,因为对很多人而言,帮助他人的过程,也会让自己变得更开心,从而提高自己的效用。所谓的意识形态,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本质上只是不同的效用函数。

  没有什么职业和人生选择比其他选择更高级,做学术或者公益的人也完全没有理由认为自己比金融、咨询、科技这些高薪行业更“高贵”(或者反之),因为归根结底,这只是你自己的效用函数。

  意识到自己的效用函数是非常困难的,需要我们花时间审视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己的内心。于是我们常常用某件事的市场价格来估计其对自己的效用,人世间的很多沮丧和悲伤也来源于此。

  所以我觉得,把自己的效用偏好审视清楚,是值得的,不过好在时间会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

  你最受益的习惯是什么?

  我没有太多的好习惯,只有一点是自己还算比较满意的,也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举个例子,小学的时候为了学英语,我让父母买下了当时最贵的电子词典(如今想来真是非常感谢父母的支持)。那里面预装了一整本用英文解释英文的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不是那种专门给英语学习者看的ESL(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词典,而是英国人自己用的词典。

  因为查询方便,我在查找一个词时,往往还同时会去检索释义里所有不认识的词。久而久之,一页纸看下来,能学到几百个新词。

  如果我当时买了厚厚的纸质词典,一定做不到这么勤奋。如今想来,那个电子词典虽然售价不菲,但是此后我就再也没有为学英语或者背单词而操心,托福、SAT(美国大学入学的一项考试)都是裸考,省下的钱和时间真的非常值得。

  你去牛津想学什么,为什么?

  我准备在牛津互联网研究院学习互联网社会科学。我目前的研究兴趣是互联网治理。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为治理提供了新的机遇,但也带来了许多挑战。

  在美国,互联网上的用户数据主要由几家大型科技公司所掌握,而如今的人工智能算法非常依赖数据,因此它们也得以不断推出更多更好的功能,进一步吸引用户。

  不过吸引用户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在有些时候是矛盾的,比如社交平台为了吸引用户,会给民主党用户推送更加民主党倾向的文章,给共和党用户推送更加共和党倾向的文章,久而久之会加深而非弥合社会分化。

  中国面临着不同的挑战,而英国与欧洲的环境和中、美都不一样。英国人比美国人更加信任政府,而更不信任大公司,所以政府对于科技公司有更大的监管权限。我期待着在牛津期间,更好地了解英国的政治传统和社会现实,进一步扩展我现有的研究。

  至今做过的最难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

  我的家庭背景很难支撑起我本科赴美留学的费用。但是申请全额助学奖金是非常冒险的行为,因为即使是对于斯坦福这样财力雄厚的学校,国际学生要求助学奖金也会降低录取几率,何况录取率本身已经低得惊人。

  提交申请的那一刻,我爸还在劝我不要申奖,但踌躇了一会后,我依然在“是否需要助学奖金”的问题上冒着失学的风险选择了“是”。

  这个决定不仅为父母省下了一大笔钱,同时也给我赢得了很多自由,没有心理负担去学习那些“容易找工作”的专业——毕竟我上学也没怎么花家人的钱嘛。

  分享一个最尴尬的时刻?

  在喜欢的女生面前智商瞬间下降算不算。

  2、侯逸凡

他们得了“本科生诺贝尔奖”,6个问题深入“学神们”的世界

  侯逸凡正在北京大学攻读国际问题学士学位,曾两次获得学科综评第一。也是世界排名第一的女性国际象棋手

  至今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为什么?

  Bobby Fischer,美国人,国际象棋男子第十一位世界冠军,同时也是我自幼以来的偶像。

  一方面是欣赏他卓越的棋才和全面的棋风,这也正是激励我这么多年坚持不断在棋艺上自我超越的潜在因素之一。另一方面是他无论任何场合都勇于展现自己最真实的一面,将内心想法表露无疑。

  这样的性格令我在钦佩的同时不断用客观的态度去思考“完全不顾及他人想法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在成长过程中摸索在两种极端的性格间寻找平衡点,慢慢地塑造了自己在言行举止上既有自身原则又多方考虑的性格。综合而言,Bobby对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棋艺成就和性格塑造上。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什么?

  选择进入北大就读。

  作为一名国家队主力队员,选择在职业生涯的黄金年龄进入北大就读,这一决定在初期遭到了业界包括教练、队友等很多人的反对。但本着对知识的憧憬、校园生活的渴望以及真理的追求,我还是毅然决然地在2012年进入北大就读。

  而也正是这一决定,我才有机会通过在国际关系学院的学习中汲取养分,在众多座谈会和交流活动中提升视野。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有机会接触更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与来自全球各地的优秀学子进行思想的碰撞,更让我在思索未来的职业规划时拓宽了思路,将很多在入学之前根本想都不敢想的选择纳入“option list”,而这其中最具有挑战的便是申请“罗德奖学金项目”。

  申请的过程也是不断细化和探索如何践行自己理想的过程,因而这一决定帮助我更清晰地认定了未来的方向。一路追溯,起因竟也是就读北大。

  你最受益的习惯是什么 ?

  独立思考。

  作为棋手多年养成了遇事先分析、再决定,不盲从、不追随的习惯。

  你去牛津想学什么,为什么?

  教育学。

  选择这个专业主要是出于自身兴趣和个人经历这两方面的考虑。最早关注到困难儿童这一群体是源于2008年的汶川地震,而后随着进一步地深入参与和社会实践我逐渐对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将之践行到志愿工作中,期望集微小之力对这一社会现状起到一定的改善。

  我也曾在智利、印度尼西亚、墨西哥等国与当地的孩子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成长感悟,在震后去临时搭建的小学与孩子们互动交流,这些经历给了我很深的感触,并且一直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帮助来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孩子们,培养他们自给自足的生活技能,助力他们实现梦想。

  而除了必要的实践经验外,为了将理想付诸实现,系统性地理论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我选择牛津教育学的主要原因。

  分享一个最尴尬的时刻?

  外出聚会,席间问到谁带了纸巾,此时九个女生面面相觑,时间如定格了一般 — 只见唯一一名同行的男生面露难色地从自己上衣口袋里掏出了一包,再定睛一看,原来只剩一张半,短时间内经历了两波尴尬……

  至今做过的最难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

  退出国际棋联女子世界冠军赛制。

  这一举措对专业棋手来说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深思熟虑后还是迈出了这一步,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

  一是想逼自己一把,只有切断退路前进才是出路。希望通过这样的决定激励自己在本质上提升自己的水平,在男子赛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二是呼吁性别平等。考虑到近些年来男女世界冠军赛制不同,而现存的女子赛制在很多人看来都是具有争议性的,所以希望通过这一举措让更多人关注并认识到这一点,并将解决该事项提上议事日程。

  3、李雨晗

他们得了“本科生诺贝尔奖”,6个问题深入“学神们”的世界

  李雨晗拥有北京大学政治、经济与哲学学士学位

  至今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为什么?

  我的女神,吕植老师。

  在大四的时候通过她的《保护生物学》课程,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从小我是个特别喜欢动物的人,但是直到相遇了吕植老师后,才发现对动物的喜欢可以是毕生的事业追求。

  也是大四,我去参加她的组会、成为了她创办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的志愿者,并在毕业后选择到山水的青海三江源办公室进行一线的保护工作。

  此外,吕老师总能一眼看透我身上的各种小毛病,大学阶段收获的严厉批评基本都来自于她。但是我特别感谢这些批评指教,我得以不断的反思、成长。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为什么?

  在法国交换的时候遇到了欧洲难民潮,我和巴政的同学们一起筹集物资、送到巴黎的难民营去。

  当时我和一个阿富汗男孩交谈,我问他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国家来到前途未卜的这里,他告诉我说:“我的族裔在阿富汗备受欺凌,我会因此在街上被警察暴打。我想获得平等的对待,我想上学。”

  那一刻,我发现很多看起来“习以为常”的事情可能是他人的“毕生追求”,这份幸运应该化为带来更多改变的动力。

  你最受益的习惯是什么 ?

  我从小学的时候开始写日记,每天都写,所有的日记堆起来大概有半个人高。

  于我而言,写日记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记录下每天的喜怒哀乐;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帮助我放松和反思,在一笔一划书写的过程中理清事情的脉络 — 想不通的事情,写完了,或许就想通了、豁然开朗了。

  你去牛津想学什么,为什么?

  我去牛津想去学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

  我觉得如果想要扎扎实实的做自然保护,一方面需要一线实地的经验, 另一方面需要系统的知识。在青海三江源的这一年让我对牧民、社区、本土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我想继续丰富我的知识网络,最终在比较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本土视角与国际化思维之中找到自然保护的发展之路。

  分享一个最尴尬的时刻?

  我好像经常经历尴尬的时刻,讲讲最近的一次吧。

  我从玉树出发去上海面试的时候,不知道为啥心里就特别舍不得走,一上飞机就开始哭,竟然还止不住了。我平时是一个特别大大咧咧的人,从小到大离开家那么多次也没掉过眼泪,所以当时被如此“矫情”的自己惊呆了,尤其是想到我一个星期后就要回来的……

  至今做过的最难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

  中学的时候去美国交换了一年,回来之后需要作出决定:出国读本科还是高考、跟着原来的年级还是留级。当时学校和父母给了我充分的自由去选择。后来我选择了留级高考。

  因为在交换的时候我是整个地区唯一的中国人,第一次认识到了自己的身份以及她的特殊性,所以想在中国进行更多的了解;另外是因为我从小就喜欢北大。最终,如愿进入了北大元培。

  4、毛晓

他们得了“本科生诺贝尔奖”,6个问题深入“学神们”的世界

  毛晓拥有上海交通大学法律学士学位和伦敦大学学院专注国际法的硕士学位,目前在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进行国际犯罪理学硕士的学习

  至今对你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为什么?

  我能够坚持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情至今,是因为不断得到身边许多温暖的灵魂所给予的感动,一时间还真的无法衡量究竟谁给我的影响最大。

  如果可以,我想把这个问题缩小一下,就我个人所从事的国际法的学习和研究这一路径而言,对我影响最大的是谁?我又听人说,在人越年轻时对其施加干预,这种干预的影响力则越大。

  按照这种说法,对我之后的选择影响最大的大概是把我领进国际法之门的徐小冰老师和马天赐(Matthias Vanhullebus)老师。

  徐老师宽和大度,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提问题,质疑、思考和阅读。他不会因为我随意打断发问而提出任何批评,而是为新观点的提出致以赞许。

  两度参加他的《武装冲突与人道主义》课程,两度聆听《国际(公)法》课程,不知道多少次为了法律问题,为了准备模拟法庭比赛,为了筹备读书会、社团活动,向他交流请教。

  其实,每次问完问题,徐老师并不曾告诉我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不断给我启发,让我独立思考、阅读,而且从不吝惜为我的点滴进步喝彩。

  至于马天赐老师, 作为模拟法庭的指导老师,他不仅会从宏观的法律逻辑和法律知识进行把关,也会从用词、标点符号、脚注引用的细节上来评点我们书状的不足;

  他的观点总能帮助我超越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对法律制度的理解更加深刻;

  他不仅教授我知识和法律技能,也是人生导师,悉心帮助我规划未来的职业蓝图;他分享给我的国际刑法方法论的文章极大地拓宽了研究思路,使我后来选择去伦敦攻读国际法,然后来阿姆斯特丹攻读国际犯罪和犯罪学的第二硕士。

  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是什么, 为什么?

  大概是一次又一次的国际法模拟法庭比赛。

  数度征战各个赛场,为了学习国际法和人道法知识参加各种研修班,为了获得宝贵的国际法书籍借来别的学校的藏书拍下几千张照片,从长春的国内赛到香港的亚太赛,从上海到北京,从韩国浦项的人道法研修班到厦门的国际法暑期班,从中国大陆到荷兰海牙……

  其间,和队友们培养了“革命情谊”;认识了不少优秀的对手,后来也成了好朋友;结识了刘毅强、范亚云等致力于促进中国的国际法参与的一众人士;也有幸凭借自己的表现给几位比赛法官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在与他们的切磋学习中,我的国际法、国际刑法、国际人道法知识更加精进,理解更加深入,对于当代争议法律问题更加敏感,对国际法问题的处理方法更加娴熟。

  你最受益的习惯是什么 ?

  持练习学术英语写作,而且每天都要阅读和有所产出。

  这个是参加联合国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的刘大群法官的国际刑法课程时,他对学生进行的要求。后来在英国读国际法硕士,也发现这对于提高在国际舞台的竞争能力非常有帮助。

  在英国读书的时候,为了追上国外同学的水平,我开始强迫自己每天写至少一篇英文小论文。为了激励自己,我建立了一个知乎专栏(International Law Blog),并且坚持发文,如今已有100余篇文章。

  凭借这一习惯,我最后取得了多门课程第一的成绩以及最终综合评估的优异。如今凭借之前训练打下的坚实水准,我在荷兰的国际法实务工作中也能做得驾轻就熟。

  你去牛津想学什么,为什么?

  我去牛津攻读研究型的法学硕士,期待在那里接受主流的国际法研究和论证技能的训练,在一年后转为法学博士,学成后或是在国际司法机构从事实务,积累数年后回国从事教职;或是直接回国成为一名国际法学者和教师,帮助中国学生获得独立思考、全球视野和批判分析的能力。

  分享一个最尴尬的时刻?

  在模拟法庭比赛上被法官诘问得说不出话来大概是每个模拟法庭或模拟仲裁庭参与者的尴尬时刻。

  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参加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英文赛,在四分之一决赛上遇到了我有史以来见过的最tough的模拟法庭法官Nigel Kat。他对问题追问之深让人叹服。

  在比赛中,我曾一度遮遮掩掩对案例内容胡说八道想要蒙混过关,没想到他竟然当场拿出ipad,找出那个案例的相关段落,诘问我如何解释自己的阐释和案例原文不同。

  虽然当时给圆了过去,但事后还是惊魂未定。自那之后,我感受到优秀的国际法律人对法律规则和案例追根到底的“较真”精神,也经常以这个尴尬时刻来鞭策自己和后来人。

  至今做过的最难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

  大概是大三暑假放弃参加司法考试,也放弃去律所实习,而是选择去东京审判研究中心来做研究,并为招募和训练来年交大模拟法庭的队伍而四处奔波,积攒资料。

  这在当时看来是十分有风险的选择,因为这些无法给我带来像其他同学一样的光鲜履历,以获取成为顶尖的商业律师的就业机会。但如今能走这么远,真的要非常感谢那时候的这个决定。

  从上面四位罗德学者的回答可以看出,面对同样的问题,每个人思考的角度都各有不同。正如这句话所说:决定我们的不是出身、不是经历,而是我们做出选择和解读世界的角度。

  最后以罗德奖学金中国理事长汤玫捷的一段话结束这次分享:

  今年获选的四名罗德学者以自己各自的学术成就,领导能力在不同的领域获得非凡成就。同时他们都已经在这个年纪以不同的方式,和世界分享着当代中国青年人的思考、实践、探索和成就。

  罗德学者的大家庭十分期待新一届学者的加入,希望他们带着更多的中国声音,中国故事在牛津展开人生下一个精彩的篇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闽ICP备06047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