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进营 福建师范大学
突然间我想大声呐喊“大学真的病了,请救救孩子们吧!”,望着日益迷茫的学生们,谁能听到这呐喊呢?
大学教书十余年,期间,听惯了各种对大学的评价,或者指责,甚至于谩骂,我向来缄默不语,但沉默并不代表我就是内心无动于衷,对此漠不关心,我也一直在思考大学的教育,反思教育出现弊端的原因,我想思考的出发点能切中时弊,有所改变,如果只是为了批判而批判,为了谩骂而谩骂,那对现实是无益的。
张曼菱女士一次演讲把北大学子讲懵了:你们为什么活得无趣。她形容那种所谓的大学城,那是对学生的遗弃。简直就是大学的犯罪。在遥远的郊区,除了小卖部什么都没有,老师都不在那儿。一群刚入学的孩子们在那里,简直是集中营。她的师兄郝斌(北大前领导)说过:“这是对孩子和家长的犯罪。对这些热心向上进入大学的新生,完全是一种欺骗和不负责。”
我心被深深地扎到了,但切实能感受到这种渐重的师生陌生感。我是热爱大学的,也热爱教育事业,我深刻记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里写了一句神圣的话:欢迎你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很怀念自己美好的大学生活,也经常为学生的成就感到骄傲,大学已经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
近年来,越发有股要窒息的感觉,突然有很强烈的冲动要把它呼喊出来。我开始梳理自己的过往和所见所闻,写着写着突然我写不下去了。因为感觉到可能会卷入狂风暴雨中,和几位同事交流,他们却异常坚定的支持我。也许这已然是我的使命了,必须要有人站出来把这些问题给讲开,所有的人不能再装傻下去了。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教育局陆建国局长曾经有一番讲话: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政治正确性,读后感触良多,他算得上是一位真正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陆局长充分分析现在中小学的教育已经将全方位的素质教育融入到我们的日常教育中,我们也能感受得出00后的强大能量。目前来讲应试教育这个选拔功能,这个导向功能的大方向是对的。反观这十几年来大学的种种退化,根本原因就在缺失了导向功能,中国各地的大学校园是越来越大气、越来越漂亮了,但大学的那种学习氛围却在急剧的稀释中,理想中的大学和现实中的大学差距越来越远了,大部分同学不是在大学中开启他们的美丽的人生梦想,而是开始了他们人生的堕落和迷失。
大学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因为它根本就不存在类似高考的指挥棒。面上的素质教育,其实大部分教学还是沿用传统方式,却又缺少应试教育应有的考查功能。所以大学是在硬生生考验,每位学生的自觉性和自我克制力的教育。高中之前的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习惯被人推着走,心智不成熟,自控能力不足的个体。而我们的大学是放养式、自由式却又没有非常明确目标和结果追求的“素质教育”,可想而知这种教育能带来的恶果是什么?别轻易去考验年轻人的自觉性和自我克制力,就像别轻易用金钱去考验一个人对你的情感一样,容易出事的。
高校的现状和学生们的迷茫
这些年来大学生精神面貌在整体层面上确实发生了让人触目惊心的变化,这种变化也可以称为垮塌。很多老师都有着共同的体会,我的所见所闻,不知道能否引起更广大老师们的共鸣。
大一,学生带着对大学的梦想和高中延续下来的惯性,还保持着一股积极向上的冲劲,尊重老师,重视课堂,有积极的求知欲。但他们很快就学到大学里应付学习、应付考试的各种规律,师兄师姐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也不断在诱惑着他们,他们很多人的世界观开始悄然改变。大二,那种无所谓、半死不活的态度已经成常态。课堂上,老师已经几乎得不到一丝的互动和回应,看手机、睡觉的已然成风,课堂成为老师的煎熬。学生们满眼透露的是木然、迷茫、不信任和叛逆。大三的时候,情况更是深度恶化,他们无节制的看网络小说、玩游戏、看连续剧,并且已经完全不会对此有任何羞愧感了,上进一点的同学会去找家教、打小工、报培训班。但还是有学习认真的,这当中女同学居多,她们是属于为成绩而学的。如果问她你学了什么技能,会做什么,这专业未来能干什么?她们会一脸茫然地望着你,然后很忧心的说她们专业不会,还没想过未来。不久前听了一个很痛心的对话,一位学生在麦当劳打夜工,经常凌晨一两点才回来,一个月赚一千多,晚上太迟了没公交车就打车,结果一个月下来没赚到钱还要贴钱。老师就很关心地问为什么不认真储备点有用的知识,干嘛非去做这个无意义的事。他是这么回答的:“老师,其实我也知道这样很没意义,但是老师你知道吗?如果我不去干这份工作,每天也和宿舍的其他同学一起玩游戏玩到两三点才睡,白天上课也会趴在桌子上睡觉,干点活的话我内疚还会少很多”。作为大学老师,听到这样的对话真的感觉无比的刺痛,作为这个学生的家长,听了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上大学受这四年的罪,只是为了得到一本盖红章的毕业证吗?
大学里,可能只有大四的学生才会像点样,因为马上毕业了,自己也知道再怎么躲,再怎么赖也都找不到借口了,对就业的恐惧与日俱增,于是就选择了考研,考公,报培训班学技术等,这个时候才知道,才发现临毕业抱佛脚已经无力回天,学习能力不是马上可以恢复的,无一技之长,只能四处碰壁,书到用时方恨少,悔恨当初为什么浪费大把好年华。
大家感觉是学生素质越来越差了,也是有理由去解释的。由于大学的快速扩招,入大学的门坎变低了;计划生育政策之下,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垃圾信息和各种诱惑越来越多了。所以,领导、老师们几乎是一边倒的骂,现在的学生一届不如一届。在大家的眼里,现在的孩子骄贵,不会吃苦,不懂珍惜,不会感恩,维权意识极强,目中无人,偏激固执,不爱学习,不尊重师长……。学生如此,老师的热情又怎么可能被激发,心情又能如何,能不消极应付吗?老师的抱怨和消极再反馈到学生的身上,天,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一个可怕的现实是,现在大部分师生已经形同路人了,辅导员更是提着胆子过日子。所以高校出台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办法,监督办法,规范办法来维持这个越发不牢靠的系统相对还可以正常的运行着。
我们在大学读书的时候,虽然条件比现在差得太多,但是那种精气神,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意气风发,风华正茂,那时的学生们对一切都是那么的尊重。对知识也几乎是达到渴求的程度,任何活动都是生龙活虎,没有谁会愿意做落后分子,那真的是一个神圣美好的地方。所以学校里的老教授,对比之下感受就非常强烈了。对这些年学生的急剧变化越发无法忍受,他们不明白大学生怎么就突然变成这样了,年轻一代怎么就无法无天了,不顾别人也不为自己了吗?这样下去我们的国家还有希望吗?这样堕落的下一代真能接得了我们的班吗?
难道真的是以前的人会吃苦,而现在的小孩都被好条件给宠坏了?但若细想想也并不完全对呀,学生在上大学之前还是相当拼的,他们和家人一起也下了不少的血本才考上大学的。并且,为什么每届大一的新生表现都不错,但之后就变差了呢?那么,当中肯定会有其它因素的。突然之间,我明白了,人是需要敬畏,需要信仰,需要竞争,需要目标的。我们以前的大学有,但现在快速消失了。
看过《人民的名义》应该知道一个环节,就是祈同伟、侯亮平他们的工作是国家分配的,2000年以前的大学基本都是包分配的,也就是考上大学基本就是端上铁饭碗。既然大家都可以端上铁饭碗,为什么那时的大学生反而更听话也更会拼呢?虽然我们都喊着一颗红心两手准备,党叫我去哪我就去哪。但真是这样吗?如果真是这样也就没有祈同伟这悲情式人物存在了。那时准确的说应该是计划教育,专业老师、辅导员、系领导对我们每个学生的未来工作都掌握着“生杀大权”。我上大学时还处于这体制的尾巴,我们同学暗中较力最大的是,争取到前20%的名额,因为只有争到名额才可以在省城大城市自主择业,不然就要回到各地区教育局报到,等待组织的分配了。那时候我们几乎都是在体制内就业的,用人单位挑人的标准是什么呢?党员、三好生、奖学金、系领导推荐意见、成绩排名……,所以大家就明白为什么那时的辅导员,那时的专业老师地位会如此之高,你敢爱理不理你的老师,你敢在学业上吊儿郎当吗?
随着大学生数量在2000年后的快速增加,而公职体系内的人员也逐渐开始饱合。高校对学生的就业逐渐没有话语权了,甚至后来连推荐权都没有了。大学生只能开始自谋生路,慢慢的上大学拿铁饭碗的意识也就弱了、没了。上大学对很多人来讲,最主要的目的就剩下那本毕业证书和父辈们知识改变命运的期待了。没有了最直接的利益目标和相互竞争标准和对象,也就没有了敬畏,没有了期盼,人性都是趋于惰性的,再加上相互影响之下,所以各种问题的出现都是必然的。
陆建国局长反复提及的高考本质重要性,我原来理解不深,但突然之间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念头。假如,假如我们的高考取消了,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会不会像大学一样突然之间就失去了主心骨,这套系统也陷入了一种由内到外的缓慢崩溃中呢?
我们能重新建立导向体系吗?社会在快速进步,需求也跟着变,但唯一不变的是专业技术的学习,作为老师,我想大声喊:“专业技能,实实在在的专业技能才是我们最踏踏实实的财富。”社会是很缺真正的专业技术人才,只有硬技术才是真正的铁饭碗,找工作不愁,经验越丰富待遇越好。不用拼爹,不用靠颜值,不用多才多艺,不用能说会道,甚至文凭和成绩都不那么重要了,只需要你有实实在在的技术实力和敬业精神。
有人认为技术人才就不会有太大抱负了。错了,这是个技术英雄的时代,是他们在快速改变着这个世界,渗透入各种传统行业。纵观国际及国内著名的科技企业,这些科技大佬很年轻、很富有、很有创造力和影响力,他们几乎都是技术狂或技术通。在科技公司里,研发、市场、管理、生产、售后等部门的大部分高管,都是技术型人才转岗过来的,技术强的人转到任何岗位都是具有优势的。有时我甚至在想,未来你哪怕去开旅馆,如果会图像技术和网站技术你可能就比别人有更多优势,如果你经营养猪场会点自动化技术也比别人强。无论在什么单位扎实的专业技术总都是给你加分的。
时代随时跟紧年轻人,学校需要拥抱变化
不是年轻人变了,他们没变。其实每个时代的主角都是年轻人,年轻人才是这个世界创新、创造的原动力。我们和他们有代沟了,我们要找自身问题,不要老把问题归结到他们身上。这个世界很简单,你能读懂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引导他们并得到他们的尊重、追随和疯狂,你才有成功的机会,否则被这个时代抛弃不是年轻人,而是你。记得好几年前,马化腾说他最大的担忧: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了。经历告诉他读不懂年轻人会很危险的!
在大家都普遍不看好新一代年轻人的时候,我却一直赞叹新生代的年轻人的了不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远超我们任何一代人。真实的他们也是非常拼搏,非常阳光、非常有正能量和负责任,而且他们所隐藏的那股不服输的韧性和个性不是你可以想像得到的。前两年,阿里巴巴的高管向我介绍说,他们的员工,基本是90后。其实不只是阿里一家科技公司,几乎所有有活力的朝阳科技公司基本都是如此。可能你无法想像,这么一群看似不靠谱的90后实际上已经支撑起中国经济创新的大动脉,他们正在迅速瓦解传统领域里几代人积累的财富帝国,他们支撑着全球最有活力的技术革命和经济革命。
年轻人没变,只是现有的教育体制中,造成大学生的成才率实在太低了。很多人怪政府2000年以来大学快速扩招,带来就业困难,学生质量下滑等问题。大学教育普及化的政策真错了吗?大学生虽然进体制内工作的通路越来越小了,但在另一方面,有大批优秀大学生被逼入市场丛林中去,为了生存,为了理想和尊严他们奋发拼博,带来中国的科技繁荣,带来整个人口素质的提升,带来非常强大的国家竞争力。这应该是大学教育普及化的功劳吧!
这些年推动整个社会科技进步的因素中,大学教育并没有发挥到应尽的职责,互联网普及对年轻一代专业技术的传播、普及和强化起到了非常巨大的推动。在IT技术领域的学习,落后的课堂教学和学校那些老古董的实验箱已经很难适应社会。而淘宝上丰富廉价的开发板、电子套件、电子元件和电子工具,结合互联网的传播、分享、交流功能,有自学能力的同学获得了大量实用知识,我们很多年轻优秀的老师也是通过这些资源进行育人和成长的。
大学在耀眼的光环和惯性之下支撑了这么多年,大家现在都应该感觉是出了问题了。大学的教育体制真的病了,真需要改革了。大学课程很多都是一次性的,没有后续,前后连贯性差,没有直接利害关系驱动下,根本不会有学生主动去实践探索专业。课程考试大部分是可以投机取巧的,简单抱佛脚就非常管用。这就意味着这些都是临时的知识,没经过消化和应用巩固,试着问问考完试后他们还能记得多少,你将会和我一样吃惊的。上进的氛围会传染,堕落的氛围也会传染,一旦开始上下届传染,同学间传染,便会形成很可怕的整体现象。
我和福州很多科技公司(包括很多上市科技公司)的领导交流,几乎是所有企业共同的心声:我们缺人才,严重缺专业技术人才。一个多么可笑的怪圈:社会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因为人才的紧缺使很多公司都付出过各种高额的代价,甚至血的代价;另一方面,大学里大量的相关专业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原因很简单,他们完全没有任何实际的专业技能,大学毕业后只能“先就业后择业”。很好听、很有水平的口号,请问大学毕业生因为没技能去当服务员后,还有多大概率可以再选择专业技术工作的。
大学的人才是为社会培养的,特别是为广大企业培养的。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不单单是大学的头等大事,其实也应该是有长远人才战略规划企业的责任。高校和用人单位的深入人才战略培养是接下来必行之路。大学的改革一旦试点成功,大学将焕发无穷的活力,学生恢复生机,质量和成才率就大幅上升,企业将得到最宝贵的人才资源体系的保障。
马云曾是大学老师,也很关注教育,最近一次演讲说到:时代在快速变革中,我们的教育却在原地踏步。我们依然在用培养工业时代人才的方法培养我们的孩子,您觉得我们孩子的未来会怎样?人人都是教育者,你别想逃避!!!
重启道德教育,重建信誉校园
培养专业技能是大学非常重要的使命,这是学生未来吃饭的本领。人是要有信仰,有目标,有追求才会发自内心的去学习,去拼博。所以道德信念的教育就很重要,学生在缺失信仰,缺失敬畏,缺失诚信的时候。他们就会虚荣,就会急功近利,就会患得患失,就会耍小聪明、小滑头。部分人因为耍小聪明尝到了甜头,却会摧垮那些认真干事,认真学习同伴们的信念,让大家内心都会浮躁起来。企业不爱用应届毕业生除了普遍专业能力弱之外,最重要原因是他们心智和诚信体系的不足。一些毕业生稍微掌握些知识后便会耍小聪明,以不断跳槽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待遇,变得争功近利、唯利是图。大学,是需要一种长效的机制,来培养好、考核好、监督好、教育好我们学生的品德、信仰和敬畏之心。而作为育人的老师,是不是要先正其身呢?
“学高为师,行正为范”这是我上大学那幢楼的标语。我们都敬重自己的老师,也相信老师们内心都是渴望自己灵魂的干净和人格的伟大。我特别敬重那些努力在默默岗位的老师们,另外,老一辈教师的严谨、敬业和师德也常常感动着我们这些后辈。但是,近年来浮躁的社会风气和高校体制的不足,部分精英投机到大量的资源和利益,让更多务实的老师变得迷茫和躁动了。
大学有很多的科研经费,不少学院每年可以拿到数千万,与之对比,教学经费有几十万就算很不错了。而体制对大学老师的评价,教学只是基本任务,而科研才是命脉,论文那便是科研的根本和代言词了。现实面前,如果你是位“上进”的大学教师,你会如何选,育人工作还会是你的追求吗?评职称,争头衔,拿项目,争经费,评奖这才是高校教师的正道。利益源头在哪?在论文,是刚需当然会有各种投机迎市场而上。我几乎没写过什么论文,因为有股莫名的伤感,感觉人的生命也许只有一次,给自己留些尊严,做些有实际意义的事吧。论文是学术成果的重要体现方式,但如果一味以论文数量为指标,就会形成为论文而论文的虚假局面。
高校重视科研是正确的,因为高校本应该是科学技术的发源地。老师有科研实力才能更好的培养科技人才,科技还能服务于国家和社会,而科研项目的实战训练也是对大学生最好的培养方式。但是由于科研评价方式的严重落后,科研成为了少数精英争名夺利的工具,每年这么多的科研经费产生了多少实质性的社会效应呢,或者培养了多少专业技术人才?收获最多的应该就是论文的数量吧!
一次校长科技会议上,有位院长质疑道:教授们每年拿这么多经费,为什么“618科技会展”上就拿不出参展项目呢?有好多年的“618”我都代表学校参加,作品基本上是指导学生实现完成的,他们确实非常有创造力,很拼、很疯狂。是好作品,但没经费支持,参展结束项目也就结束了,有些痛心。
刚刚,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这份文件中指出,学术水平再高,不发表论文就评不上教授;明明工作跟外语不沾边,可过不了外语考试就评不上职称……近年来,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越来越成为我国职称制度被人诟病的焦点。这应该是对默默努力奋战在一线优秀老师的一种重新认可吧,愿社会各界力量和高校一起推动这次改革,大学教育关乎着每个人,每个家庭的未来。
要教育别人,先要实践自我
学校的体制的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乃至家庭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个人的力量总是很微薄的,但我没停止过思考,也不断的去尝试,努力去感同学生,理解学生,激发学生。我带过很多的学生竞赛,也收获了很多成果;带学生参与学校和企业的科研项目,培养了很多人才;推荐成批的优秀学生给上市公司,并得到很多好评;我也经常给兄弟高校学生作励志讲座,动员学生专业学习。在国家提倡技术人才创业时,我想为什么不能给同学们一个有力的证明,去实践一条更好的企业与教学的通路呢?
我在大学时代是学校挑战怀、创业计划、电子设计竞赛的开拓者。从留校任教起就在一线指导学生参加比赛,在多年的工作中也收获了许多成果,学生获得很多省、国家奖,他们现在很多成为IT上市公司的中层骨干了。几年前我自己也因体制迷茫了方向,在大学同事的带动下,和他一起创建了嵌入式梦工厂。我当时就一个傻傻的想法,我不能把技术带进棺材,那就毫无保留传给学生吧,让他们去成就我个人的梦想。我教他们电路、单片机、嵌入式、LINUX、JAVA和安卓等技术,有技术基础后就找项目让他们练手。
记得那年暑假我领几十号人同时进行了十来个项目研究,有上市公司、机场、铁路和学院的项目,当然还有未来创业的项目。一个非常忙碌充实的暑假,那种一群人一起疯狂学习、创造的日子,真的让人终生难忘。后来伙伴们就业都很好,很多还创了业。当年团队的那种自信、自豪也一直深深影响着大家。也因为这样,我在他们的推动下也创业了,不少当年的伙伴也放弃好工作回来助我。我常想:老师教学生,受益的一定只是学生吗?我为技术疯狂近二十载,也做过很多成功的项目,我一直自信于自己的技术。但我是一直真的以学生为老师的,他们才是真正一直不断在教我新知识,不断推着我奋勇前进,让我保持青春活力和创新创造能力。没有他们,我现在也可能会是个怨天尤人的人。
曾经我问过恩师,您为什么不创业呢,一直期待您能带我们闯一闯,您如果失败,我肯定会接您的班继续前进的。后来同样的想法让我决定创业了,我要亲身体验一把丛林法则,为我自己和学生们去找一个成功的答案,胜败此生都无憾。败,我有一群学生会在我的基础上接我的班继续干;胜,我可以理直气壮的告诉这世界我们不是书呆子,我们是凭真本事的。真正的战士是渴望战场的,我们正处于人类有史以来技术爆发最巅峰的时刻,我们正在见证着中国的迅速崛起,参与这一伟大进程是一件激动人心的事。世界不会因你而停止脚步,但也许你可以成为其中变化的代言者,梦想还是要有的。这两三年来的披荆斩棘的艰辛,把青涩的我们锻造成一个令人尊敬的钢铁般的团队,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和幸福,哪怕最后失败,留下的也是可以回首的峥嵘岁月。
我努力尝试一种教与学融合的企业新模式,我们欢迎任何想学专业技术的同学来公司实战学习。公司里所有的工程师形成共识,重视每一个想学技术的同学,毫无保留,耐心的去指导,只要他愿学。我们开放自己的产品技术,有兴趣的学生是可以申请参与任何在研项目的。工程师们教他们快速入门方法,理论学习步骤,产品实战案例,甚至是产品的市场和研发的心得。我们经常和同学们分享,该如何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快速学习,我积累十年技术你能否在两年内把它全学走,让他们明白学的东西是属于自己的,是一辈子受用的财富。反过来,我和公司工程师们也反复交待,要把所学的知识传授给更多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未来才可能有更多的人信任你、追随你,才可能会有一群人不断的推着你进步,其实教别人远比自己学习收获要大得多。所以我们公司很单纯,人人平等,人人是项目的主人,鼓励尝试大胆创新,错了败了可以改进,全面激发创造欲和成就感,大家为技术和理想疯狂,相信任何人都有成功之路,老天让你的基团存在,你就一定有过人之处。我一直在公司实践新的理念,全面开放,全面授权,激发人性,点燃激情,助人育人,善良快乐。很欣赏扎克伯在哈佛演讲的“创造一个人人都能有使命感的世界”。这对公司和个人都将是巨大的受益,加入到我们这团队本身是会让人上瘾的。也许未来不仅是大学要思考的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也应该要认真思考长期的人才战略了。
高校要重生,创建人才培养新格局
大学是属于国家的,属于社会的,属于企业和每个家庭的,为此我们所有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一起推动它变好。
有一天,我的邻居带着在外省上大学的孩子来找我,我和孩子讲一个人应该如何面对自己和家庭的使命,应该如何努力让自己上进。几个月后,我邻居异常兴奋的告诉我,孩子不再沉迷游戏了,进实验室、参加项目、参加比赛,变得阳光并喜欢向他们汇报了。看着身边一群群呆然的学生,让人感到隐隐的闷痛,他们每一个人可都是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未来,是一家几代人的全部希望寄托呀!将一个堕落的孩子激发上进就是在做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我父母信佛,在意烧香、拜佛、吃素,我说助人行善、渡人渡己才是佛之大道。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周全的制度来规范学生各种行为,强制要求通过各类标准测试,各种名目限定来保障学生安全。但这不应该是大学重心呀,如张曼菱女士提到大学不应是集中营。塑造他们灵魂,点燃他们学习探索激情,激发他们创造的梦想,激情、活力、疯狂,创新创造才是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天性,这才是大学的使命。试问,一个为学习疯狂,激情满满的学生出安全问题概率大,还是沉迷于游戏不愿和人交往孩子出安全问题的概率大呢?
大学改革要实现的目标其实很简单,让广大一线的教师和学生们都热血沸腾起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能做事、敢做事、重效果,好的努力能得到应有的肯定,及时跟踪公平性和典型性,多传播效果好的方法。为善意的尝试和创新提供更多的包容,方法不完善可以改进,尝试的机会都不给那才是悲哀。一家优秀的企业应该是让大部分人的优点充分发挥,没有顾忌并且快乐的去施展才干。如果一家企业大部分员工都茫然观望个别领导的累死累活,那这企业差不多也到头了,哪怕这领导再神武、再强大。
教育是国家百年大计,关系民族每一个人,体制的改革决非易事,也不敢草率。能不能像伟大的邓小平同志一样,先搞经济特区做试点,好的方法,好的经验多加推广。集思广义、抛砖引玉,根据个人接触到高校的特点,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和体会提出几个小观点,希望能得到更多的批评和建议。
1.建立一个伴随学生学习和职业生涯的电子档案,记录学习、获奖、考勤、作弊以及同学、同事、老师、领导的阶段评价,更换工作单位,也要对应交接电子档案,让每个人都有敬畏,珍惜信用,脚踏实地。
2.把更多科研机会留给最广大的教师去竞争,重视科研效果的评价。奖励少花钱多办事的,惩罚花钱不干事的,考核科研对人才的培养效果。大项目应该是更多教师小项目的拼盘,要引入个人风险机制,钱多拿个人承担风险也要高,甚至需要他人联保。别让大家去花没有风险公家的钱,以后评价能把谁”钱拿得多“,改成谁”事干得好“呢?
3.建立教师的诚信制度,学术评价要更为实效化,严格抓学术不端,恢复大学神圣。比赛是学生专业培养很重要的方式,请领导老师们把作弊的手收起来,别利益化、政治化,别让学生丧失公平的能力展示平台,不要在大学就让公平竞争信念被毁灭。
4.引入外部科技力量来优化传统教学,强化教师自身教与学的融合。科技与信息更新这么快的今天,老师对新技术、新事物的追逐能力其实远不如年轻人强,不如外界新。要很好的引入或创造更多条件,构造好学习氛围,引导、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老师是会被推着一起奔向创新、创造的。老师是榜样,要重塑师德师魂,要做的更多是成人达已,与学生共进步,为学生的梦想“添柴、加油”。
5.多信任我们的孩子,他们的叛逆是我们造成的。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我冷,领导老师都希望学生能按着自己的意愿去努力。大学生这年龄段有两大特点:有用不完的精力和体力;创新意识强想做喜欢的、有成就感的事。如果我们无法让他们沉迷于专业的研究,那么他们便会沉迷于游戏。按你的要求步骤做事他就会敷衍,放胆让他们自己负责,便会变得非常认真谨慎。
6.建立优秀企业联盟,像保研名额一样分配给相关院校不同优质就业指标。指标内的学生可以直接到这些企业里进行最后的确认面试,企业可以分出不同等级的联盟,院校指标名额也根据信用和学生质量进行调整。深化用人单位和学校的再次紧密配合,让学生再次得到最直接的奋斗目标,让优秀企业去竞争优秀的专业人才。保送一个学生到腾讯会让全校斗志昂扬的,何乐而不为,看您了@马总。
过来人的感与悟,对同学们期望和寄托
你们生在好时代,和家人的共同努力下千辛万苦上了大学,为的是学好本领以后过上好日子。大学时光是你和家人付出很高成本才得来的,这个年龄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有厚实的文化基础,有最旺盛的精力、体力,没有赚钱养家的烦恼和压力,可以疯狂的去学习、去创造,去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梦。人生本就是一场创业,你的敌人最害怕不是你的强大,而是怎么踩都踩不死你,让我们学会面对困难时的执着韧性吧!
带着理想和梦想去学,勇敢去动手、去实践、去创造。当你真进入状态时,会发现其实学习比玩游戏更会让人上瘾,因为它会激发你的征服欲,满足你的成就感,拓宽你的知识视野。记得上大学时,我有一回半夜的梦里把难题解了,凌晨三点多跑到实验室把代码完成,特兴奋。学习上瘾和玩游戏上瘾是不一样的,学习上瘾会让你有更多自信和内心的充实,获得更多尊重和动力,会让你有自信,变得雄心壮志,也敢于挑战自己其它弱点。而游戏上瘾是一时快感后的无法自拔,无尽自责、自卑、逃避和叛逆。
相信自己的潜力,喜欢什么,有条件就努力争取吧。知识是相通的,先找到你的第一个成就感再讲。我们公司一般会问新人喜欢什么,然后介绍牛人给他。能入门就可以进行扩展,公司有位同学原来只喜欢图像处理,他去设计APP界面和网页界面,然后学切图,学CSS,学前端,因为项目需要,他又迷上后端编程和数据库,最后对市场和管理也表现出天赋,成为了一个非常优秀的项目经理。年轻人的可塑性非常强,好的土壤,成长是非常快的。科技研发也并非要高智商,其实很多专业技术岗位是需要长时间沉淀而成专家的,有投机成分的同学是不能胜任的。我们跑得没别人快,那能不能跑得比别人远呢?
专业实践和创新创造是影响不了正常课程学习的,你们精力是太充沛了。这么多年,有很多跟我学技术的学生,学绩好的依然很优秀,成绩不好受影响多数成绩变好了。专业实践是有利于理论学习,比如嵌入式技术,本身就是计算机、电子专业多门理论课的综合应用。实践是理论的深化理解,多数同学是因为实践反而对理论知识更渴求了。我学生时代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做项目度过的,但我连续四年专业成绩第一,还代表福建省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过最高奖学金。
人生是逆水行舟,努力上进很难,放弃堕落很快。多数同学其实只是想放松一下或者迷茫一阵就再也找不回归路了。人一旦陷入低谷时是非常难受、难以自拔的,容易自责、内疚、躲闪,因为自信不足也会越来越叛逆。我初中以全校第一入学的,但由于和一些同学自我放纵,到初二的期末我就只剩一门课及格了。后来我下了很大的决心自救,真诚努力下我和班上一位上进的同学成了好友,在他的影响下我又重新发奋了起来。要和上进的人在一起,和正能量的人在一起,你和什么人在一起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大学的明天,祖国的未来是需要大家共建的
每当我看到孩子们日趋迷茫的时候,我想呐喊,想让更多的人关注他们的发展,他们的未来,别让这最美好的时光变成他们最痛苦的回忆。我想把更多的人从迷糊状态喊醒,我希望他们能焕发精神,焕发青春,去为他们理想而奋斗。人人都是教育者,你别想逃避!!!
教育的作用是让这片土地蔚然成林,成功的教育是让林中的每一棵树都个性十足,特立独行,自我张扬,至善至美。我期待着大学能达成这样的一种历史使命。这些年,我得到了学校、学院领导的很多支持,让我有更多的机会去实践项目和实践教学,也得到了更多的机遇与感悟,也愿福建师范大学的建设能尽上我的一份力量!
大学,明天一定很美好。相信中国力量,相信中国效率,相信中国智慧,现在的中国一旦重视哪个领域,哪个领域就会有惊天动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