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没有80代的人跟我的感受一样,当父辈们聊他们的成长故事,即便已经听了30年,依旧会有一种强烈的魂穿感。
尤其是在这个场景里,我耳边飘荡着“恢复高考”“包分配”这样的复古字眼,手里刷着全屏智能手机,左上角显示4G信号满格,微信弹出的消息框里是朋友在聊自家弟弟大学毕业找工作的事情。
这么多年过去,唯有“大学生”和“毕业”的问题,打破了相对论,依旧被讨论。
一年一年,高考来了又走,欢天喜地和愁云密布自顾自地弥漫。而再过四年,曾经面色红润双眼放光的大学新生,将成为应届毕业生进入人才市场,原本青春学生气的脸,变得汗涔涔的,强装着成熟稳重。
在夏天这个暖烘烘的季节里,无数个选择在发酵,无数个人生开始发生。
“现在年轻人真不容易啊,比我们年轻那会辛苦多咯”,这是我爸看我吭哧吭哧加班时最经常说的一句话,饱含心疼和无奈。
我一般不说话,但心里在暗戳戳地抬杠:“你年轻那个时候,大学毕业就算镀了金了,工作包分配,所有的不安情绪那也是单线程的——怎么让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共同实现。我现在这种不容易,可比你高维多了。”
转念一想,可能未来,我家孩子和我,也会在心里有这种天人交战吧。时代的巨轮轰隆隆的,谁也别想避开。
最近,VICE和自如“海燕计划”发起了一个关于“年轻人勇敢选择”的话题,牵扯出了社会焦虑提前带来的选择问题。
大学新人、应届毕业生到职场白领,甚至是父母辈,不同阶段有不同阶段的焦虑、勇敢与选择。
跟时间一样不舍昼夜的就是选择前纠结症
纠结从来不是个例,而是时代的共同主题。
80年代,大学生包分配。这是道选择题,选项1个,没道理答“错”。
90年代,虽然“分配制”取消了,但大学生还是稀有人才。
到了千禧年,社会所有的工作机会都对你开放,但竞争者也层出不穷。就业压力如潮水般扑过来,每年都是最难就业年。
而到了2019年,应届毕业大学生,将突破860万。
所以说,如果时代对大学生做了什么,无非是让选择变多变难,年轻人需要在万千条路上有更全面的判断,并承担做出选择后的结果。
做决定就像薛定谔的猫,前移了年轻人的危机感
现在也是如此,毕业生走向社会,在工作上要考虑收入、未来的发展前景,与个人能力和爱好匹不匹配,还要考虑工作和生活的有机搭配。多数人都被问过“那你喜欢做什么呢?”“你的梦想是什么?”
想要生活,你有几个选项;想要职场,你有几个选项;想要梦想,你有几个选项。
当“大学生”还是身份光环的时候,选择单向且单一,人生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可如今,“大学生”不再是身份光环,而成了大众标签。一出校园,他们就被丢进滚滚浪潮里洗刷沉淀。在高物价,高竞争力,高密度的城市里寻求落脚之地。
还没等到在朋友圈交流“中年危机”,就感受到了“成人危机”。
可往前想一步,现在毕业生提前焦虑的背后,其实有着令人欢欣鼓舞的深层原因——不是因为没得选,反而是因为选择太多。
互联网的力量,在新一届年轻人中彰显得更强大。除了焦虑纠结,人生选择的进度条也被前移,兴趣、爱好、比赛等与理想和梦想迅速嫁接,更全的信息获取,让他们能轻易快速地了解世界,去评估机会和判断方向。
同时,互联网将所有的机会和选择,铺呈在年轻人眼前——“看吧,就是这个世界,你往哪走啊?”
可人生的设定狡猾得很,就像薛定谔的猫,你选择了一条路,就永远不可能知道另一条路通向哪里。当下的选择,无法验证未来的对错。面对未知的巨大洪流,不紧张是不可能的。
对于现在的毕业生来讲,因为要在万千选项中选择一个出来,他们的“危机感”就提前了,好像无论怎样都错失了另外的可能性。
未来越是不可验证,越是无所畏惧勇敢选择
当下决定未来没错,但未发生的当下,是否就会沿着你的理想设定走向完美结局?这个问题有些哲学的意味。
但其实反过来想,既然未来总是未知的,不管好的坏的,你总是无法把每种结果一一验证,也不可能向平行世界的万千个自己拨打求助热线,倒不如果敢一些,跟着内心大胆前进。
这个毕业季,自如“海燕计划”也办得热热闹闹。自如把毕业生比做“海燕”,而“海燕精神”的核心要义就是勇敢选择。当然,勇敢选择之后,还要勇敢承担选择后的责任和结果。
这届年轻人,面对面前的万千条路径,正在一步步捋出自己的生活要义来。完成毕业这一件事,他们可就比我们清醒多了,提早成熟,也提早勇敢,我们这些“过来人”,以前哪敢想。
互联网改变时代,也改变人群,这不比黄金时代差。
而当你跟年轻人聊得火热的时候,可别误会是你年轻,是他们比你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