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教育综合

状元分数差在语文 新麦大语文提升学子语文综合素养

时间:2020/8/28 14:17:27   作者:   来源:   阅读:349   评论:0

最近,备受瞩目的上海中考成绩公布,引起一片哗然:分数虚高现象非常明显:数学140分以上的考生接近2.7万人,满分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英语140分以上的考生接近1.6万人,135分以上的考生人数突破了3万......相比之下,语文成绩依然保持着极高的区分度,140分以上的考生仅有不到200人,拉分程度相比数学和英语,高下立判。

其实不光上海,语文可以说是全国K12考试中名副其实的“拉分王”,在不久前放榜的2020年高考中,唐楚玥以725分的优秀成绩摘得了湖北省理科“状元”,语文成绩更是逆天拿到了146分!成为十年难得一遇的语文高分状元,也成为了刷爆朋友圈的“别人家的孩子”。

语文要拿到146分,选择题一般是全对,作文很可能是满分或接近满分。这太难了!而每年高考的数学、英语,拿满分已经不是奇事,理综只扣三五分也十分常见。再看各省状元,其它科目的差别往往不会太明显,因为彼此都接近满分,但语文可以相差20分以上。也就是说,对于状元们而言,总分能高到什么高度,主要取决于语文能拿到多少分!

一般考生之间的PK可能是因为数学或者理综拉分,而高手、顶尖高手尤其是最拔尖的状元之间的PK,就在语文学科!再往长远点说,理科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语文能力强,人文素养高,文字能力好,这样的状元,未来的发展空间也更未可限量!

状元分数差在语文_新麦大语文提升学子语文综合素养

从应试的角度看,在中高考语文命题中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1、语文试题文字阅读量增加,难度居高不下。

在高考的150分钟时间里,要写完一篇800字的作文,并且做完三四个长语段包括文言文的阅读题,谈何容易?如果孩子不经常阅读,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差,那么在考试时读完试卷内容都吃力,更无从谈起做完和做对了。现在每年高考改卷,每几篇作文中,就会碰到写不完800字的,甚至出现没写作文的。

2、没有考试大纲,命题范围广,不再局限于课本。

全国卷高考除了6分默写明确来自高考必背篇目,其它144分几乎都来自课外的语文积累。毫不夸张地说,就算给考生所有的语文教科书,让考生开卷考试,也未必能从书上翻到几分。而对于名著的考核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整本书阅读已经提上日程,势在必行。

3、重视传统文化的积累与理解,要求考生有足够的古诗文功底。

光看背诵篇目,新高考部分地区从14篇(首)增加到72篇(首)——诗词40篇,包括《诗经》中的静女、无衣及离骚,以及文言文32篇。古诗文在语文试卷里有34分左右,北京卷文言文+古诗文的考查分数高达44分。加上名著阅读,加上和阅读紧密相关的写作,可以说,阅读和写作就是语文学习的大部分。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们应该从小如何提升语文素养,为日后的中高考打好坚实的基础呢?

不少家长纷纷把目光投向了近年来深受老师和教育专家推崇的大语文课程。据新麦教育负责人钱东兴介绍,新麦教育旗下聚焦注重培养语文素养的“大语文课程”近几年增长迅猛,累计有超过10万名3-12岁的孩子报名参与学习“大语文”,提升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不少学了多年的孩子已经在小升初、中考等考试中崭露头角取得不错的成绩。

状元分数差在语文_新麦大语文提升学子语文综合素养

在师资方面,新麦大语文由资深名师团队坐镇,郁佳震、刘巧红等名师领衔主讲。在学习方式上,采用录播和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录播课程让孩子随时随地都能学习,直播课程则更加注重学员与老师之间的互动性,提供及时的答疑解惑,作为录播体系的有效补充。此外,在课程服务方面,新麦大语文全程配备了专职班主任针对孩子的学习进展进行定制化督学服务,服务内容包括:24小时内答疑、丰富的学员活动,以及专业老师30次作文个性化精批,全方面帮助孩子快速掌握学习要点、高效吸收知识点。

在教学方法上,新麦大语文以文学史为脉络,与先贤大师们交流文学与文化。从儿童文学启蒙到文学文化进阶,循序渐进,梯度上升。在教学逻辑上,区别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字词句段篇章、写作技法、作者生平、历史背景”,新麦大语文创新教学方法——“知人论世”逆向教学。从历史背景到人物生平,作品剖析,由浅入深,便于孩子理解,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让孩子在了解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深刻体会到文章中所阐述的内容和道理。在充分理解过去的社会体制、风俗习惯、做事方法之后,孩子才能明白那个时代人们的思想方式和行为习惯,更好地分析学习古文。

愿我们的年轻学子,都能爱上语文,爱上阅读,爱上写作。最后,借用湖北理科状元唐楚玥的一段话结束本文。“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需要技巧与总结、方法与思考,这是每一位要参加高考的学生从小学到高考十二年来应该做的事情;而作为一种语言,它更需要热爱与积淀、共情与体悟,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有幸拥有的文化宝藏,等待我们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探索。”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闽ICP备06047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