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教育综合

给“劳动育人”一个新转身

时间:2018/11/22 14:56:20   作者:王小语   来源:海峡教育网   阅读:276   评论:0

给“劳动育人”一个新转身

学生在木刻室上劳动技能训练课。 本文作者 供图

■热点观察 新时代学校弘扬劳动精神①

日前,全国教育大会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学校实施劳动教育,需要何种条件和环境,又该如何落在实处?对此,我刊“热点观察”栏目,特邀请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校长,探讨与分享学校劳动教育方法和途径。——编者

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的馈赠,其他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但在惜土如金的牡丹江畔,在钢筋水泥的建筑群中,开展劳动教育并非易事。为传承学校劳动教育传统,我所在的牡丹江立新实验小学专门辟出一块“劳动实践基地”,环绕校园而建。于是,走近校园,时常能听到叮叮当当的工具敲击、抑扬起伏的艺术演奏,细致沉静的工艺制作、严谨深邃的科学实验充盈在校园之内。

继承历史传统,擦亮劳动育人底色

牡丹江立新实验小学的“劳动育人”特色始于1958年。其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为了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学校师生利用周边的校园地,自力更生,靠手提肩扛建起了一个小农园、一个果树园和红领巾饲养场,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劳动教育实践。在今日的立新校园中,当年种植的杏树仍郁郁葱葱,当年的红领巾饲养场仍有迹可循。

60年间,立新的“劳动教育”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学校“劳动育人”采取下场劳动、学工学农的单一形式,以创造显性的经济价值为目的。其后,虽历经社会环境的动荡,学校劳动教育依旧坚持进行。1999年,学校因劳动教育,被授予“全国特色学校”称号。此时的劳动教育内容是以训练学生的劳动技术技能为主,主要形式为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

然而,学校历任管理者深知:劳动教育如果只停留在养鸡喂兔、种地摘果上,将会被时代所抛弃。因此,传承与发展学校特色,不断调整和发展劳动教育的内涵与途径,成为历任校长需要担负的使命。

21世纪,学校育人目光不应仅停留在劳动培养技能技艺上,还应将目光落在人的生命成长和未来生活需要的层面上,将培养人的劳动素养放在首位。学校教育要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联系起来,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学生学到能够应用于生活的知识,也就是学生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

如何在学校原有劳动教育特色基础上再发展,是我担任立新实验小学校长后一直思考的问题。综合考量学校历史传统与学生未来发展需求后,我和领导班子成员推动学校劳动教育开始蜕变。学校的办学理念,从原先的劳动教育改为“劳动育人”,并提出“新劳动教育”的办学理念,除了弘扬劳动精神外,培养会学习、能创造的人,成为学校劳动教育的新目标。

直面教育本质,更新劳动育人内涵

从“劳动教育”到“新劳动教育”,到底有了怎样的改变,劳动育人又被赋予了哪些新内涵?

首先,直面教育问题、破解教育矛盾。学校以传承60年的“劳动育人”办学特色为基础,以大课程观为统领,以构建城市小学“新劳动教育”育人理念与课程实践为目标,进行应用性研究。旨在从本质上破解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三个矛盾:一是中国传统认知与教育目标之间的矛盾,即“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传统思想,与家庭对于儿童未来发展的预设“虚高”,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三者之间的矛盾;二是儿童成长现状与时代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即家庭对二代独生子女的过度呵护,与时代发展对人才核心竞争力要求之间的矛盾;三是学校办学特色再发展与城市小学现状之间的矛盾,即学校本身的持续发展与城市小学空间小、制约条件多等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

其次,直击教育本质,关注全面育人。“新劳动教育”是通过有目的、有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的协调运动,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全面提升的育人活动。它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为核心,以劳动实践活动为载体,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和各种感官的协调运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益美,全面育人的教育理念。“新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运用学术性学习中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走进社会生活,走进真实世界,为学生的知识延伸与迁移提供情境,为学生综合运用各种感观完成实践任务提供平台,最终实现深度学习。

再其次,直指核心素养,专注理论落地。“新劳动教育”的提出与实践,为学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开辟了路径。劳动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应该是一种综合实践类活动,“新劳动教育”校本课程早已从“劳”中脱胎出来,而将核心放在了“动”上,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也因此,立新学生的“人生底色”具有了特殊性,“我行,故我行”可诠释“人生底色”置于劳动教育之中的内涵与意义。其中,第一个“行”指行动,第二个“行”指行动力,同时也传达“我能行”的自信。也就是说,让学生行动起来,在行动中学习积累知识、训练提高能力、感悟形成精神。

行动培养能力,彰显劳动育人实效

打好人生底色,这一育人目标在实际操作中被分解为“劳动自治、劳动逸美、劳动焕新”三个行动支点,即促进学生在“行动”中增长自我服务与服务他人的本领(劳动自治)、培养美己美人的情怀和懂美会美的品位(劳动逸美)与树立想到即行动的研究意识和探索精神(劳动焕新)。

劳动自治,旨在培养生活小能手。在劳动自治行动中,学校专注于技术与能力的培养,通过劳动满足学生自我成长需要,主要包含:关注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的生活自治,强调自我规划与约束的学习自治,强调责任意识、培养执行能力的岗位自治和关注“处群能力”与培养服务意识的服务自治。

学校每学期末都举行“自我服务技能大比武”活动,举办一年一度的“劳动技能节”,为学生提供参与评价与成果展示的平台。“每天劳动10分钟”、“我做小讲师”、校园“劳动实践岗”和志愿者服务等日常活动内容贯穿校园生活始终。学生还在运动会上开设自制美食义卖场,从各种美食的制作、包装、定价到销售、结算全部独立参与完成。在家勤做家务,人人争做劳动小能手,已成为了学校学生的一种自觉。

劳动逸美,意在培养美育小明星。劳动逸美课程重在对人由内而外的塑造,日常教育包含四方面内容:即在劳动中提升的品德之美,在动手实践中产生的工艺之美,在艺术学习和创作中感悟的艺术之美,以及最终积累、沉淀在学生内心的品位之美。

学校开展小乐件进课堂、非遗传承、创意手工制作等活动,给学生以美的启迪与浸润。与学校对口的工厂、部队、高校和研学基地,则为学生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社会的窗口,打破学校与社会的围墙。

劳动焕新,培养科技小达人。在劳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学校“新劳动教育”的一种标志。学校组织学生在“六园”观察,到“植物盆”种植,再到“班级科研所”“立新少科院”“小小创客室”探秘,激发学生好奇心。在劳动焕新的引领下,生活中闪现的灵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火花以及学习中生成的创新思维方式,一项项小课题研究应运而生,激发着科技小达人们的智慧与潜能。

学校以“新劳动教育”为途径,为学生打开学习与生活、知识与应用、现实与世界连通的大门,进而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闽ICP备06047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