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2017—2018教育年度热词,“新工科”定会名列前茅。
自2017年2月提出以来,教育部力推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形成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2018新学期开始,新工科继续大热。
3月15日,教育部公布了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认定612个项目为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
4月2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要求推进新工科建设;
4月10日,全国地方应用型院校新工科校企协同育人交流会在京召开;
6月上旬,多校抢先公布招生计划,新工科呈扩招趋势……
“今后30年,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会远远超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变化,它会重构人类的思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工学会理事长李德毅院士认为,智能科学技术不仅仅是工科门下的一个新学科,还会向所有其他学科门类渗透,这种渗透力量同样可以成为当今推动教育改革的核心动力。
“新工科”热,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新工科概念掀热潮,新工科建设成地方高校教育改革推进方向,新工科专业成2018年高考理科生报考热点。
一年一度的高考刚刚结束,在紧张而烧脑的报考工作即将开始之际,记者就新工科“三热”等焦点问题,专访了大连科技学院校长张福利教授。
(张福利校长近照)
大科“新工科”之热
吉页:在国家第一批新工科联盟高校中,东北只有两所大学入选——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连科技学院。为什么在选择新工科的发展方向上,如此迅速?
张福利:今年3月12号,大科正式获准加入中国新工科联盟。我就任大科校长后,对大科的发展愿景进行了重新定位,那就是打造中国新工科的斯坦福。
大科的传统工科学院有5个,共包括16个专业,占全校专业的53.3%。因为专业的积淀,所以大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比较实用,一些合作单位和校企联盟比较愿意接受大科的毕业生,学生就业率一直不错。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感受到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对传统工科形成的强烈冲击。
我们的高等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这一点,一直备受诟病。其实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美国100年前高等教育遇到挑战一样。那时候,美国社会发展已经从标准化的工业革命,进展到个性化的消费需求拉动阶段,因此社会对标准化、同质化的大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个性化消费型社会对生产型企业形成创新要求,同样,企业对大学的人才培养,也向个性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方向转变。
从个性化人才培养、追求创新和服务社会这三个维度看美国教育,100年来美国诞生了两所著名大学——斯坦福和麻省理工大学。斯坦福通过42年的不断追赶,麻省理工通过50年的持久努力,成功地打造了一个适应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教学体系。这两所大学最为著名的共同点便是服务社会——斯坦福为服务社会,建设了硅谷;而麻省理工校友创建的核心企业,一年创造的营收超过2万亿美元,相当于世界排名第11位的国家的GDP总量。
正是基于上述的认识和思考,才让大科采取主动改革姿态,率先加入新工科联盟,创新实施新工科体系。
(大连科技学院,黄海、渤海在这里分界)
吉页:请介绍大科的“新工科”之热。
张福利:新工科属于新兴产业,是包括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机器人、云计算等新兴产业的新专业,也包括传统工科专业的升级改造。新工科强调学科的实用性、交叉性和综合性。
事实表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颠覆更多的行业和岗位。有鉴于此,我们决心赋予学生应对不确定工作岗位的能力。在大科,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将取代传统的知识灌输,表达力、思辨力和学习力的培养将成为大科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我们将用新教育的理念,打造大科的新工科特色。通过聘请院士和“千人计划”专家到大科任教,改变大科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开发应用方面的理念差距和技术短板。通过与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合作,成立了科技机器人学院,以人工智能实用性教育为抓手,力推传统工科的升级;通过产教融合,补上传统工科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应用培养方面的短板,把大科建设成为新工科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
吉页:为什么大科的目标是中国的斯坦福?
张福利:我们提出新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就是以大学生就业创业为出口,以自适应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个性化学习为模式,将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进行有机结合的一种模式。这种新教育模式,具体实践路径就是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工科为主的斯坦福大学,从半导体、电子技术,到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产业升级的演进历史,就是这种创新创业体系的具体展现——用科技引领社会,用产品服务社会。
中国也到了由互联网个性化消费需求主导的新型社会,这意味着,社会同样要求中国本土也必须产生新型的实用型大学教育。
过去的九年间,我作为国家创新创业导师,辅导过的中小微企业超过6400多家。我帮助这些企业找到适合他们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辅导这些企业成长,我愈发看清了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具体要求,再反思大学教育的弊端,坚定了我探索新型大学,实现新教育、新模式、新思路的决心。这所大学,一定是以新教育为理念的,一定是秉承用科技引领社会、用产品服务社会为宗旨的。这一思路与大科董事会不谋而合,因此大科的发展定位也就变成“用新教育理念,打造中国新工科的斯坦福”。
(物联网技术应用实训)
大科“新工科”实践
吉页:请客观评析当下我国工科教育的现状。
张福利:我国现在开设工科教育的本科院校有1000多所,工科专业布点数达到1.4万多个,工科在校人数占本科受教育人数的30%。中国是一个工科学生培养大国,是世界第一工科教育大国,但却不是强国。我们的工科培养质量,不如日本和德国,工匠精神不如日本和德国,高层次工程人才比例不高,拔尖工程类人才,比如院士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很缺。总之是实用人才和高端人才都缺。
吉页:大科的新工科教育,开展的情况如何?
张福利:现有的工科教育和社会需求脱节状况严重,工科的很多教材都是原有的工业体系教材,电子是电子,机械是机械,没有交叉和融合的学科,更没有用现代的数字技术把现有的教材进行串联的情形。
从学科发展来看,今天的工科教学已经很难区分纯粹的硬件和软件,出现的都是软硬件结合在一起的交叉性学科。而传统的工科教学体系,并没有和信息技术进行较好的融合,因此产生了两个问题:应用人才不足,高端人才也不足。
我们很重视应用型新工科人才的培养,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我们没有选择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研究所等科研型单位,而是直接选择人工智能应用端行业领军型企业进行合作,力推产教融合、校企联盟。选择这样的合作伙伴,原因有二:第一,给企业培养定制化人才;第二,用新工科思维,教育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交叉知识。
(轨道交通系统调试)
大科提出的新教育、新工科理念,对大学生来说是以就业创业为出口,以自适应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个性化学习为模式。我们强调大科“骨子里”的创新创业基因,灌输“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的思想,赋予学生应对不确定工作岗位的能力。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将取代传统的知识灌输,分析与创造力、沟通力、领导力、决策力等八种能力的培养,已经变成大连科技学院教改和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内容。
东北研究型工科学校不少,但大多数工科教育都是在做传统学科教育。而实践性教学这一块,大科比较领先,也有这个传统,学生一开始就是和企业合作培养的,并且在注重传统工科课程培养的同时,让学生拥有信息技术。这也成为新工科联盟接受大科的内在原因。
吉页: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下,大科如何落实新工科教育倚重的产教融合?
张福利: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科率先在校内设立了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能力培训中心,同时引入了一应对口企业的教学资源。大科也确定了2+1+1+X的新的教学体系,其中的“2”是大学的前两个学年进行“新工科通识教育”,新工科体系的学生将按全学科融合方式完成学分,同时职业生涯前置;其中第一个“1”是大学三年级的一年,为专业教育,进行“产品开发实践式”专业教育;第二个“1”是大学四年级的一年,为职业教育和体验,他们会进入职业能力培训中心和校企联盟等场所进行学习和实训,进行精准的个人职业能力提升;X是多方式、多路径、多场所的校企合作,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
围绕就业创业进行精准培训,这是大科新教育的核心。为了在改革上步调一致,我们把原来大学生就业创业、职业技能培训、企业外联等相关部门,统一合并到职业能力培训中心旗下。把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前置,大学生入学不久,就会清晰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中心就会对其个人的职业素质建设个性化大数据,对其职业操守和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并就某些具体岗位的上岗要求和上岗证进行培训和辅导。
接下来,我们要把产教融合、校企联合做实。围绕大科电气、机械、轨道工程、管理、工业设计这几个核心工科专业,做校企合作的突破口。这种实践,比较接近德国模式,就是这几个专业的学生,哪些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导师就可以到大科职业能力培训中心来上课,你课堂培养的方向,就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你知识的重点,也符合企业对新入职人员的具体要求。在中心这里,基本都是来自企业的导师,他们甚至可以提前让受训的学生领会企业的文化。
这一探索,无论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建设创新型社会,还是对高校服务社会,对培养学生成为国家未来的栋梁,都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吉页:大科是民办高校,新工科的快速推进,对民办高校影响几何?
张福利:新工科大热一年多,客观评价,把相关的要求落到实处的学校并不多。新工科下一步怎么推进,关键是要把一些难点问题解决好,比如教材建设、教师素质、体系融合、基地建设,只有把这些问题解决好,新工科教育的前景才能广阔起来。新工科需要实践的教学场地和教学体系,把新技术融入工科教育,而且要求有足够的实践教学。没有实践,新工科就会失去灵魂,而实践教学是新工科的特色。
未来新工科里面,会诞生很多优秀的民办大学。因为民办高校体制灵活,教学内容和市场充分对接,培养的信息化和工匠精神全面发展的新工科人才也符合市场需求。因此我认为,新工科体系的再造,将加快中国斯坦福的诞生。
(轨道交通信息管理系统实训)
“新工科”为什么这样红
吉页:一进6月上旬,越来越多的高校公布招生计划,新工科呈扩招趋势,新工科专业也成2018年高考理科生报考热点。如何评价工科专业招生“几家欢乐几家愁”“有些取消、有些扩招”的情形?
张福利:“新工科”之所以成为今年高考学生志愿报考的热点,核心原因无外乎两个:一,好就业;二,有“钱途”。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正式公布认定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名单。这意味着,备受高教界关注的高校新工科建设开始进入实施阶段,也就是说,伴随着传统工科的褪色,新工科里面的一些专业可能会成为未来最火、最有“钱途”的专业。
有院士指出,未来30年,人工智能带来的变化会远远超过计算机和互联网带给我们的变化,它会重构人类的思维。智能科学技术不仅仅是工科门下的一个新学科,它还会向所有其他学科门类渗透,逐步形成人工智能与计算机、数字控制、高端制造等多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
(机器人驱动系统测试)
在上述发展前提下,新经济的发展,呼唤新工科的精进。相对于传统的工科人才,未来新兴产业和新经济需要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他们不仅要在某一学科专业上学业精深,还应具备“学科交叉融合性”特征;
他们不仅能熟练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解决现有的问题,还有能力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借此解决未来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并对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起到引领性作用;
他们不仅在技术上优秀,还懂经济、社会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养。
可以说,新经济对人才提出的新目标定位与新要求,为新工科提供了优良的发展契机,也为新工科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成长空间和远大的发展前程。
(大连科技学院新工科院士团队)
吉页:新工科为何也成为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政策的焦点?
张福利:国务院一直倡导高等教育实施产教融合,而新工科是产教融合的优秀体现。
辽宁省教育厅提倡辽宁高校培养的学生,能够为辽宁所用,能够多留在辽宁省发展,具体的要求是校企联盟、协同育人、产教融合、高校服务社会。这就意味着,新工科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服务地方经济,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服务。而相关的培养政策,也将大力向新工科倾斜。
新工科建设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新时代国家经济发展转型的内生性反应,是高等教育支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驱动力,是社会发展推动高等教育互补共生的必然需求。
吉页:如何提升新工科学生培养的效能,让理工科毕业生道路越走越宽?
张福利:作为辽宁省地方二本院校,大科早已提前布局,多维度地展开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具体做法是:
1.结合地方产业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积极开展专业设置与专业方向的改造。首先,专业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保障专业设置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其次,改造老专业,设置专业新方向,加大如新能源、大数据、机器人、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能建筑、“3D工程”等国家支持的新专业方向设置,同时做好专业存量调整与增量优化工作,确保专业设置调整与产业升级和技术发展的精准对接。
2.改革培养模式,实施多维度育人。坚持“工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反向设计,正向施工”的人才培养方案流程(见图1)。
图1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流程
3.创新课程建设理念,重构课程体系。制定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完善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建设,构建新工科学生“四位一体”(专业-学业-就业-职业)的学业发展规划,使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符合“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内在需求;设置专业拓展模块课程,把“双创”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强化实践课程建设,构建基于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职业资格培训、企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六位一体”的工程应用实践教学体系;推进实践课程的教学改革,解决毕业就业“最后一公里”问题。
4.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学团队。着重引进一批能够紧跟科技前沿,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引领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
5.完善工程实践平台建设,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建设新工科工程能力发展中心,实现专业的融合和交叉。在具体措施上,根据地方优势产业集群,主动联姻地方优势或规模以上重点企业、行业,双方统一实践平台建设的价值观,共同建设一批符合岗位能力训练的真实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立足实际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商定平台的运营和共享机制,把专业实践与企业用人和产业发展有机统一起来。
6.深化协同育人,建立多方合作育人共同体。充分发挥地方高校与当地联系紧密的优势,积极开展校政、校企、校校、校地合作育人。
总而言之,新工科是大势所趋,也是人心所向,更是大国所需。在国家大力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大道上,地方本科院校在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中,既要吸收和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又要遵循国家本科专业标准,扎根本土办大学。教育工作者要乘势而上,勇于实践育英才,改革创新迎发展,真正开创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