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P手机版 RSS订阅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社会动态

专访新影人CEO王嘉:“沉浸式艺术展”如何做好文化闭环体验

时间:2018/11/20 14:43:04   作者:王小语   来源:网络   阅读:401   评论:0

  沉浸式艺术展可以说是当下文化+科技的典型内容表现形式。这类展览中的佼佼者莫过于《新壶中天·桃源篇》,它用独具匠心的场景环节设计带来了一场身临其境的“乌托邦”。从产品本身而言,这场展览用闭环式、全感官内容设计给观众带来一场完全沉浸的心流体验;从形式上,文化+科技的表现形式进一步拉近了观众对作品可读性的理解,超越了传统艺术展览当中读者与作品的隔阂;从市场的角度,独特的作品内容构筑了新的IP品牌,也突破了圈层文化的隔阂,站在国际视角表达深刻动人的东方美学文化。

  沉浸式艺术展来势汹汹,它隐含着某种野心——它意图超越传统艺术展览单调、生硬、单板、高接受门槛等弊端,践行一种新的展览与读者的关系。从本质上看,沉浸式艺术展是通过艺术作品的展示进行审美信息传播与交流的最好载体。而它之所以能超越传统艺术展弊端的制胜法宝便是大众艺术接受的直接性,这种直接包含了两重特点:临场性与互动性。

  换句话讲,读者与作品的互动更多的是精神层面、非直接性的。我们总是强调在参与艺术展览的时候,在鉴赏艺术作品的时候,我们要通过作品的欣赏、交流、沟通,从“有待实现”的艺术作品中感知、观照、理解、认识艺术作品的语言、语义、形象、符号乃至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等信息和内容。理想状态是,欣赏者知觉、理解、体验、回味艺术作品和艺术欣赏过程,达到审美愉悦。

  但这个过程能不能更简单一些、更直接一些、更立体一些,让欣赏者更深入的沉浸到作品构建的感官世界里、获得更美好的艺术欣赏体验?

  这就是沉浸式艺术展览的出发点。

  我们反观早先的沉浸式艺术展,不管是2010年的《感觉即真实》,还是著名当代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我有一个梦》,亦或是大名鼎鼎的《雨屋》《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它们探讨的主题或是当代生活、或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或是国外艺术文化,独一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内容。

  在这种市场背景下,《新壶中天·桃源篇》顺应而生,这个8月23日在北京798艺术区悦·美术馆开始举行的沉浸式艺术展览,被称为国内首场东方文化沉浸式艺术展,它以东汉费长房的典故为内容和立意,结合全球顶尖的空间数字创意技术,打造了东方式的“乌托邦”、现实中的“桃源记。”近日,我们特意采访了《新壶中天·桃源篇》主办方新影人CEO王嘉女士,深入探讨了沉浸式艺术展的相关话题。

  

专访新影人CEO王嘉:“沉浸式艺术展”如何做好文化闭环体验

  新影人映像(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是2016年6月成立的文化科技板块的运营平台。公司秉承“帮好的人做好的事”的企业价值观,值得一提的是,新影人泛娱乐行业布局的理念得到了众多明星投资人的认同,包括冯小刚、余华、李亚鹏、柳岩、孙红雷、林丹、潘晓婷、李小鹏、邹市明、张艺兴在内的10位明星投资人已经成为了新影人的明星股东。

  如何贯彻做好的事儿,从新影人CEO王嘉的办展初衷便可窥得一二,正如上面提到的,市场太需要一个以东方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展览了。市场上很多同类产品都是舶来品,独一缺乏中国传统文化;而要想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文化科技融合的沉浸式展览又是吸引年轻人、深入表达中国故事的良好手段。

  深聊下来,如何在沉浸式艺术展中做足临场性与互动性,让观众更直接的介入到展览中,获取更多更优质的文化闭环体验呢?这里有三点启示。

  临场性:内容设计的心流沉浸

  沉浸式艺术展最重要的一个特点是观众在观展期间的沉浸体验。如果究其根本,沉浸(immersion)理论是由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首先提出的,他发现人们在聚精会神地做一件事情时,会由于全神贯注而忘记了自身的存在,失去时间感并且带有高度的兴奋感和充实感,由此把这些感受称之为“沉浸式体验”。

  要出现这种体验所需要的条件主要有三个:明确且能够集中注意力的目的性;及时而有效的反馈;逐渐深入的体验层次。通过明确的目的告诉观众旅途的起点和终点,暗含了整体观展的意义,逐渐深入的内容环节和及时反馈引导观众一步步陷入沉浸。

  以《新壶中天·桃源篇》为例,展览主要分为七个区域,这七个区域相互衔接起承转合。在入场时,观众可以在入场说明处了解到展览的故事背景,即《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费长房随仙人进入葫芦中领略朱栏画栋、奇花异草,仙山琼阁,世外仙境的故事,为观众构筑一定的期待,交代观展目的;进入后的第一个区域《绘画的房间》是为窥视壶中世界的窗口,隐喻着进入奇异世界的启程。

  第二区域《小生灵的邀请》是一个需要打着灯笼才能汲得微弱光明、不断跳跃精怪的黑暗场景,不仅仅是模拟还原了故事中费长房穿越的过程,同时也压抑着观众情绪,喻含与原有世界的脱离与新世界的启程;随后“逃离”这个区域进入新场景那豁然开朗的一瞬,观众压抑的情绪得以释放,绝美的景象闯入眼帘。

  第三区域《下雨的回廊》开始,观众与场景的交互开始。比如通过人体热量感应与3D投影相结合的观众形象投射,观众与场景中的蝶舞、雨滴交互。

  第四区域《变身隔扇》观众可以在屏幕上看到投射到壶中世界中自己的古装影像;第五区域《不可思议的殿宇》观众在香氛和全方位影像投射中观赏舞蹈表演,随后由舞者引导到庭院之中,祈祷挂签、写下祝福。

  

专访新影人CEO王嘉:“沉浸式艺术展”如何做好文化闭环体验

  李亚鹏携李嫣温馨参展,祈福求签

  从第六区域《这个世界的室外》开始,当观众踏破桃花,踩着彩绘玻璃隧道的花道时,沉浸开始退出,回归到现实;到了最后一个区域《桃源世界》,整个展览在这个区域得到总结与升华,形成沉浸体验的闭环,结束这个奇妙的旅程。

  整个观展过程都是在场景的精心设计中逐步引导,逐渐由“参与”到“沉浸”,从“观众”到“化身”。在角色身份、场景引导中达到共场共情,形成了完整的介入、沉入、浸入、退出的体验闭环,从而领略到设计者独具匠心的东方美学意蕴。

  互动性:科技构建的官能空间

  在临场性的沉浸体验中,最重要的手段是互动。要调动观众的沉浸体验,这就需要利用科技工具,进行三个层面的互动:感官层面、内容层面以及情感思辨层面。

  在感官层面,科技是最有效刺激观众官能的因素之一。在目前的沉浸式艺术展中,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打造全方位调动观众听觉、视觉、嗅觉乃至触觉、味觉的官能体验,是这种展览的普遍特点。在《新壶中天·桃源篇》中,首先在入场时工作人员会将寓意线索和结果的糖果给予观众,调动味觉;在场景当中使用香氛,调动嗅觉;从入场便几乎在全方位、高质量的数字投影,完美还原仙境图景,调动着观众的视觉;场景回荡着的古风音乐,调动着观众的听觉。

  在内容层面的互动,这是沉浸式艺术展与传统展览最大的区别,也是最具优势的一部分。我们在开篇时提到,沉浸式艺术展试图构建一种新的作品和读者的关系——作品与读者直接的互动,从传统的“静观”到当下的“置入”。《新壶中天·桃源篇》新就新在观众与之发生关系的整个场景、整个艺术展、整个作品。在场景中,观众化身仙子,与蝶共翩,聚雨散雾,踏碎桃花,与仙人谈笑,为美好祈福。这种互动是发生于在地场景空间之中,建立在观众的全部官能刺激之上,带来的则完全浸入、置入于作品的审美体验。

  在感官层面和内容层面的基础上,情感思辨层面的互动随之发生。审美体验中较为高层的体验是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感悟形成共情、共鸣、共美的深度体验,沉浸式艺术展的进一步优势就是在官能刺激和内容沉浸之后,更有利于观众沉浸到作品所构建的符号体系中,进而思索、感受这个符号系统带来的意义思辨与情感体悟。通过《新壶中天·桃源篇》的内容设计,观众沉浸于龙飞凤舞、雕梁画栋、朱玉芳芷的东方美学符号体系中,进而对东方文化、中华美学产生不一样的审美经验、审美体悟。

  

专访新影人CEO王嘉:“沉浸式艺术展”如何做好文化闭环体验

  群众性:文化群体的延伸

  达到对东方美学文化的共情、共鸣与共美的体悟,圈层文化的群体延伸便顺应发生。这种延伸是包括两种形态,一是以展览为向心力的聚拢;二是以展览为中心的发散。

  以展览为向心力的文化聚拢可以表现为具备相同审美志趣的人群聚集于展览当中,以展览和展览所要表达的文化意蕴为内核,吸引一批观众。在《新壶中天·桃源篇》的传播当中,我们发现最有趣的一点是它受到了古风爱好者、汉服爱好者、传统文化爱好者、cosplay爱好者的欢迎,东方美学文化的向心力为聚合一批展览受众提供了良好基础。

  另一方面,以展览为中心的文化发散则表现为以展览和展览索要表达的文化内蕴为中心,最大化辐射到其他文化圈层,突破文化壁垒,传播展览所具备的价值符号体系和文化美学意义。我们通过《新壶中天·桃源篇》的主办方新影人映像(北京)文化科技有限公司CEO王嘉女士了解到,《新壶中天·桃源篇》举办的初衷是向国际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独具特色的美学魅力,而沉浸式艺术展这一文化+科技的展览方式,兼具临场性与互动的文化展现形式,可以说是突破文化壁垒,领略文化魅力,向国外展现中国文化内蕴的一大利器。

  而我们强调文化群体的延展性,是要提出重视在商业市场背景下,艺术展览需要注重读者和观众的意义与作用,基于文化内蕴和文化价值符号体系的前提之下,注重受众在展览中的互动、行为与传播力量,为展览的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如果艺术展览将自己树于高高在上的话语权力制高点而忽视受众,曲高和寡可能还算是好一点的结局,最可能的结果可能是粉身碎骨。进一步讲,在商业经济下,艺术展览如何将原本长期积累的、具有高度价值的精英文化与简单易懂、广受欢迎的大众文化相结合等命题,依然值得讨论。


投稿邮箱:418526785@qq.com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闽ICP备060479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