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前辈曾告诉我:“一个人只需要一天甚至更短的时间穿越国界到达另外一个国家,却需要很多很多年的时间穿越那些肉眼看不见却一直存在的墙壁。” 在去美国前,留学生们都经历了漫长的努力和等待,如同跑马拉松辛苦咬牙的时候都告诉自己“再撑一下就能到,最终用一张offer敲开大洋彼岸的那扇门,体会多样化留学生活碰撞出的惊喜。
出国,对我来说是个艰难的决定,对我的家庭也是。
我来自一个并不算特别富裕的家庭,从小习惯在“制度”的包裹下生活。在成长过程中,爸妈感受到了学校对我的助力和优质学习资源的重要性,最终共同决定本科出国。
为了做好留学申请工作,也为了减少自己跟国外院校之间的信息差,我们决定选择一家中介。可签合同交完钱,对方却开始玩消失;预约的时间线规划一拖再拖,督导换了三四个…满腹疑问无处解答。
我以为这只是一两次小失误,没想到,一部灾难片才刚刚开始。
中介老师几次闹消失后,爸妈打通了机构的投诉电话。主管陪了笑脸,主动接手了我的申请。于是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开始与标化考试奋战。当我拿出托福108,sat2200的成绩时,主管仍表示成绩还不够亮眼。在又一次SAT刷分之旅结束时,我开始质疑:一味的刷分真的能保证拔得头筹?
必然不是,因为我们身边总是不缺优秀的人。
有的人成绩比我们优异,有的人背景比我们好不止一点点,有的人努力程度让我们难以望其项背。而且每年国内申请人数众多,大家都是从应试教育中一路过来,也许我们很难像美高学生一样个性鲜明。再加上国内更加强调集体主义,所以如果只是单纯的提高标化成绩,个人特色很难突出。
这样的质疑让我开始思考刷分的重要性,也让我尝试去与更多中介沟通,主动减少信息差。
一些中介告诉我标化成绩更重要,一些中介又强调课外活动的重要性,并极力推荐他们的非洲志愿者项目,还有一些中介表示能帮我“买”入国外名校…面对各种中介层出不穷的说辞,我再一次迷茫了:留学申请的核心到底在哪里?抱着这样的疑问,我又来到了一家中介,藤门教育。老师细致了解我的情况后,在没有签约的情况下也主动为我规划了时间线。他们给出的方案信息全面,合理包含了标化成绩和活动的分配,几乎结合了之前所有中介给的零碎信息。藤门专业的态度打动了我,也让我开始思考:自己当初的决策是否太过草率?
可最终我还是犹豫了,毕竟再签一家中介,对于家庭来说是不小的负担。带着这样的犹豫,我来到之前的中介再度进行交流。
当我说出自己的选校和专业意愿时,之前的中介果断回绝了我,“行不通!” 他们表示文科在美国大学申请中几乎是劣势,传播学申请更是难上加难,最多只能选择40-50名左右的院校如佛罗里达大学和里海大学。但在藤门教育给我的时间线规划中,却明确表示我完全可以选择自己想学的传播学,更有可能冲刺前20的高校。
哪一方为权威?我该怎么选择?
几番思考后,我又一次打通了藤门教育的电话,“你在文科申请上完全有自己的独特优势。”这句话仿佛一颗定心丸,让我下了决心。签约后,藤门为我安排了哥大的前任招生官作为导师,还有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国督导,作为我和导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在了解完我的想法并且考虑我的需求后,他们为我制定了专属高端申请路线。文科虽然外国人多,但国际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文化上的多样性作为自己的特点。
导师建议我继续做模联和辩论,这一背景提升的策划方案为我的申请奠定了基础。因为这是比大家推崇的志愿者更有意义的,也是之前的中介没有看到的,专属于我的特点,并且在藤门教育的协助下,最终拿到了500强公司高含金量的推荐信。
另外,在文书版块,虽然我的出发点不错,但写出来的内容逻辑混乱重点不清,导师与我一一沟通,反复修改后终于呈现出大家满意的最终版。而由于传播学的特殊性,几乎每所学校都要求面试。在我为自己的中式口音和缺乏美式思维担心时,导师一次次和我进行模拟面试,我们也一起根据往年的面试情况,进行多重准备。
申请季结束,我成功拿到了西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最终三年从西北大学提前毕业,成功拿到了斯坦福、哥伦比亚大学等五所高校的研究生offer。
当很多人对我的常春藤offer赞叹不已时,我看到更多的则是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成长,以及藤门教育帮助我认识到的全面了解美国学校申请信息的重要性。
在美国本科期间,我跟很多同学交流过中介的问题。才发现在留学生数量猛增的今天,质量层次不齐的留学中介也是层出不穷。很多机构利用信息差来蒙骗学生和家长,不够负责,机构老师大都没有经验,轮换空缺大…如何挑选真正有实力的机构成为一件极具技巧性的事情。我很感谢所有或好或坏的经历,也感谢藤门教育老师的指导,教会我自我认知与未来规划,学会如何独立辩证地思考解决问题。